歷史悠久的王府井大街上,耳熟能詳的百貨大樓門前,豎立著幾塊偌大的牌子,曰:名表甩賣大促銷,莫然心動,湊前,無一瑞士日本知名品牌,全部國內“名牌”,一折起,買一送一(無附加條件,真正的一折起,真正的買一送一)~
其品牌價值在哪里?在幾百年的標準化,現早已不是“必需品”隸屬“奢侈品”的行業里。
這里為何看不到真正的國際知名,深入人心的品牌?因為最在意品牌價值的它們,都在醞釀著一年一度甚至一年幾度的漲價行為,來越發凸顯其品牌價值。在保證老用戶不受到“傷害”的前提下,通過自身不斷累積的品牌價值,吸引新用戶的目光。其長期以來,一直如此。
品牌行為與商品行為的區別即在于此。品牌最在意價值體現與累積,商品行為最在意是不是真正吸引眼球的促銷,無論相關環境如何。
品牌均需其自身定位之用戶群,并以此定位進行綜合累積。斯沃琪集團即通過Swatch(斯沃琪)、Breguet(寶璣)、Blancpain(寶珀)、Jaquet Droz(雅蓋•德羅)、Glashutte、Original/Union(格拉蘇蒂)、Leon Hatot、Omega(歐米茄)、Longines(浪琴)、Rado(雷達)、Tissot(天梭)、Calvin Klein(卡爾文•克萊恩)、Certina(雪鐵納)、Mido(米度)、Hamilton(漢米爾頓)、Pierre Balmain(皮爾•巴爾曼)、Flik Flak(飛菲)和Endura等諸多品牌擴大其涵蓋品牌用戶群范圍。事實上其它行業也是如此,如諾基亞為定位高端用戶而推出的Vertu奢侈品牌。
不知某些國內名牌們從百八十塊到幾萬十幾萬的這個跨度區間中,如何定位自身用戶群,如何進行真正的品牌累積。我們會知道歐米茄與天梭浪琴卡西歐品牌,之用戶群的差異,但國內名牌呢?一時確找不到恰當的詞匯形容~~
◎歡迎參與討論,請在這里發表您的看法、交流您的觀點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