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一財經日報
王如晨
在中國市場,還沒有哪個行業形成連鎖家電領域那樣如此分明的雙寡頭競爭格局。這恐怕要歸功于2006年夏天國美與永樂的一場“婚禮”。
去年7月25日,國美創始人黃光裕和永樂創始人陳曉聯合宣布,國美采取新發股份加現金的方式,以總價52.68億港元收購永樂。收購完成后,永樂電器從香港退市。黃光裕將擔任新公司董事長,陳曉則被邀請出任CEO(首席執行官)。
中國家電連鎖行業三足鼎立的局面自此被打破,而國美電器也由此成為中國家電連鎖市場的巨無霸:年銷售值將達620.5億元,店面總數超過800家。
一場躁動的婚禮
這是一場躁動的婚禮。早在2006年5月底,市場便有傳聞稱,國美電器可能收購永樂,但是被雙方指為謠言。
到了6月中旬,傳聞演變為另一版本,即本土三大巨頭的結盟。有消息稱,為對抗已經控股江蘇五星電器的百思買,本土三家巨頭試圖通過相互參股方式,實現戰略結盟。永樂副總裁束為當時明確表示,行業整合是一種趨勢,關鍵是采取什么形式,是資本合作、相互持股,還是聯合采購、互換門店管理,或是其他形式,現在還沒確定,大家都在磋商之中,“具體方案的出臺,快的話今年年底,慢的話明年。”
三家公司最后并沒有達成任何盟約。但這足以表明,國內家電連鎖行業正在醞釀一場巨變。
去年7月初,三家本土巨頭終于相繼承認一直談判的消息。陳曉說,三方高層已達成共識,在南方市場互換門店,有選擇地退出經營不善的地區,避免非理性競爭,保持各方利益最大化。三方還可能在物流方面達成共享合作。
7月17日、18日,永樂、國美相繼停牌,透露出不尋常的味道。一周之后,這一消息則演變為最終的版本:國美收購永樂。讓人驚訝的是,國美和永樂的合作,竟然早在去年4月永樂宣布合并大中前,就已開始了,只是雙方在“彩禮”方面一直難以談定,國美希望全部以換股方式完成,而永樂則堅持“現金加換股”。為此,港交所還曾譴責雙方信息披露不合規。
7月25日,國美與永樂的婚禮在諸多儀式未準備的情況下倉促完成。黃光裕和陳曉聯合宣布,國美采取新發股份加現金的方式,收購永樂。
“美蘇口水戰”折射行業風險
國美收購永樂后,一家獨大,家電連鎖業格局看上去有些失衡,這加劇了業內尤其是對手的焦慮。
主要的對手就是蘇寧。雙方宣布合并的第一時間,它便發出抗議信號,并在接下來的兩周內與國美爆發了多個回合的口角沖突。
其中,蘇寧電器總裁孫為民的一句話最“酸”也最為經典。在蘇寧“上市兩周年”全國視頻會上,他表示,首先,家電零售業很辛苦,合并案對永樂總裁陳曉來說是“一種解脫”,因此“祝賀陳曉”;其次蘇寧要“感謝國美”,國美并購永樂,令蘇寧少了一個對手。
孫為民認為,三大元兇“殺死”了永樂,即競爭對手、媒體、外資。“家電連鎖行業已從‘大魚吃小魚,快魚吃慢魚’進入‘大魚吃大魚’時期,永樂偏安上海,面臨并購風險是早晚的事”,至于永樂和摩根士丹利的“對賭協議”,則是導致它陷入困境的直接矛盾。
隨后,北京大中則宣稱拒絕支付和永樂之間的定金,同樣顯示出它對國美永樂案的強烈抵觸。而國家商務部“適時”出臺的反壟斷文件,以及去年10月27日針對該收購進行的聽證會,更讓業內人士覺得深有意味——中國家電連鎖業生態格局正在發生著一種新的變化。
擔憂不無道理。雙方合并后,新國美規模相當于蘇寧電器的1.5倍之多。而在核心城市如北京、上海,國美的局部優勢更讓蘇寧難以匹敵,它的份額幾近70%。而按照《反壟斷法》草案,如果一家企業占到50%以上份額,那就有壟斷的特征了。
這確實是蘇寧焦灼的理由。不過,它也迅速作出了反應,即把南京總部職能向上海、北京遷移、分散,以積極應對處于整合時期的新國美。
黃光裕在那個夏天火氣很大。他有些兇狠地表示,蘇寧電器將是國美下一個收購對象,蘇寧愿意合最好,如果不愿合,國美也會創造條件來合。而孫為民當時回應說,兩家公司基因不同,合并純屬想象,而且即使國美想買,也要“看看蘇寧原始股股東愿不愿賣”。此后黃光裕還曾公開表示,蘇寧股價虛高,導致后者震蕩,最后引發兩家公司在道德層面發生更大口水戰。
不過,這并未阻擋住一個新國美的誕生。2006年11月,它與永樂舉行了合并慶典。。
行業仍在異化
但是,新國美的誕生,并沒有消除這個行業積重難返的弊病。多年以來跑馬圈地式的規模擴張,掩蓋了背后脆弱的基本運營。
新國美確實擁有了更多與供應商談判的籌碼。然而,過去5年,家電連鎖企業從家電企業獲得的返利已經到了后者難以承受的程度,新國美如果繼續靠規模來壓制供應商,將會遭遇更為嚴重的抗衡危機。
家電連鎖業的惡性價格戰仍然沒有消除。這成為行業利潤下降的一個重要原因。而由于銷售和渠道費用上漲,新國美利潤壓力同樣在增大。因此,在議價權效果不再明顯的情況下,最為實際的解決方法是進一步控制運營成本,將注意力轉向差異化經營,挖掘消費能力。
2005年百思買的落戶及其初期的輝煌戰績,確實讓新國美與蘇寧大吃一驚。它們對這個洋巨頭的態度已經不再是輕視,而是充滿了忌憚,并在暗中不斷模仿、學習。目前,蘇寧在上海的商業模式與運營管理已經神似百思買,它與新國美的大店競爭也顯然試圖阻截百思買,但是這至少從側面透露了它們對對手的重視。
新國美與對手之間的口水戰越來越少了。一年來,在整合永樂的同時,它確實不斷將重點轉移到后臺運營,這讓它更具王者之氣。
但是,要在一夜之間讓這些巨頭完全變成受整個產業鏈歡迎的角色,它們還做不到。以拖欠供貨商貨款達到擴張目的,這種“類金融生存模式”非但無法消除,反而得到強化。
這種異化生存,導致了中國家電連鎖行業資源被高度透支,導致家電連鎖只是充當了其他行業的現金流,進一步弱化了自身的競爭力。
黃光裕是幸運的。受益于中國消費市場的勃興,短短20年,他已經成為家電連鎖業名副其實的老大。他所處的行業競爭最激烈、最商業化,收購國內老大永樂時,他可能要感謝自己一開始選擇的行業。
◎歡迎參與討論,請在這里發表您的看法、交流您的觀點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