轉 北京人信息港
牌匾是商家鋪戶的眼珠子
如果把店鋪稱做商家的門臉兒,那么字號的匾額便是商家的“眼珠子”。時下,甭管開什么買賣,起字號是一件令人大傷腦筋的事。字號選定,找人題匾,更是叫人煞費苦心。當然,商家鋪戶重視起字號和題匾,是一件好事。它說明現在做買賣的人文化素養提高了,起碼證明生意人開始拿文化當回事了。因為起字號和題匾本身就是一件文化。
前些年,有的人做買賣對字號很不以為然。一方面,起字號隨意性很大,腦門一拍,字號就出來了。另一方面,有的字號追求“新、奇、特”,中不中,洋不洋,讓人看了啼笑皆非。于是乎,出現了這個“城”、那個“中心”,這個“世界”,那個“大王”之類大而空的字號。更有一些俗不可耐的“二傻子”、“李大媽”、“愛你”、“迷你心”之類的字號充斥街頭。您說這樣的字號有什么文化品位?當然,字號起得如此庸俗,對題寫匾額就更不當回事了。
近二年,由于工商部門對企業名稱登記注冊作了相應的規定,加上民間懷舊心態及傳統文化的復歸,人們對字號和題匾的文化內涵越來越重視了。
店鋪的字號匾額,看起來是買賣家自己的事,實際上涉及到一座城市的文化,您到琉璃廠文化街逛一圈,就會有這樣的感受。除了建筑的古色古香,您會被這條街上各家古玩鋪門口上方懸掛的匾額所吸引,有的端肅渾厚,剛勁篤實,有的行筆如風,雄健奔放。在這條有上百年歷史的老街上,店鋪的匾額本身就是文化瑰寶。漫步此街,如同置身街頭書法博覽會。有人說,在北京城品古都的文化味,除了看故宮,游胡同,就是逛大街品牌匾。此話并不為過。字號的牌匾,不但能體現出字號的文化韻味,而且也能展示中國書法藝術的魅力。所以說,光起一個好字號還不夠,應當再配上名家題的匾,這才兩全齊美。
老字號有掌故
老北京的商家鋪戶對字號和題匾是相當重視的。往往在買賣正式開張之前,便開始琢磨起什么字號。其實,早年間許多做買賣的人并沒有多少文化底子,但是這并不耽誤他們起字號。因為那會兒的文人墨客跟一些買賣家保持著密切關系。開買賣的人自己不會起字號,可以向文人墨客去求個字號。比較典型的例子是大柵欄的內聯升鞋店。創辦這字號的店主趙廷肚里沒多少墨水。鞋店開張前,為了起個好字號,他不惜重金,四處求人,最后選定了內聯升。三字有講兒:內指大內,也就是朝廷;聯,與連諧音,體現這個字號與大內有關系;升,有步步高升、連升三級之意。這個字號歷經140多年,保留至今,依然讓人回味,現存的北京老字號幾乎都有講兒。
老北京的字號,除了有吉祥如意等文化內涵,還有直接以人的姓名做字號的,如“王致和”、“王麻子”、“餛飩侯”、“烤肉宛”等。此外,還有以地名和名勝古跡做字號的,如“豐澤園”、“玉華臺”、“柳泉居”等。另外,也有顧客叫出來的字號,如“砂鍋居”最早的字號叫“和順居”,取和和順順之意,因為它用一口明代的大砂鍋煮肉,肉味奇香,食客盈門,一來二去的北京人幾乎都知道他這兒有個大砂鍋,稱其為“砂鍋居”,后來店家索性把字號改成了“砂鍋居”。
如果追根溯源,老北京的字號本身大凡都有一番來歷。比如“天福號”,相傳這個字號是“撿”來的。韓隆年間,店主劉鳳翔在舊貨攤上見到一塊舊牌匾,上面寫著“天福號”三個顏體楷字,筆鋒遒勁,劉氏開熟肉鋪,正缺塊匾,覺得這是“上天賜福”,便把它買回來,粉刷了一番掛出來,此匾引來一些文人墨客品評,字號慢慢叫了出去。“桂香村”的字號來歷也頗有傳奇。當年創辦“稻香村”的安徽人汪榮清制做糕點所用桂花,由南方進貨。有一天,汪氏發現桂花里有10枚金戒指,汪氏利用這筆意外之財,在1916年開了一家南味糕點分號,因為有意外拾金這個茬兒,分號開張的日子選在了中秋節,所以字號取名“桂香村”。當然,北京老字號的來歷有許多“傳說”成分。
京城的名匾
字號牌匾上的字也有講究,通常商家鋪戶的匾額以飽滿端莊的楷書為佳。一來,楷書容易辨認;二來飽滿厚潤的楷體字,象征著物阜年豐,財源茂盛之意。縱觀京城老字號的牌匾多以楷書為主。那些筆走龍蛇的草書或干癟枯瘦的字體不宜用于匾額。
北京老字號匾額多出自于壽石公、陸潤庠、王之筆。王當過狀元,寫的牌匾最多,當時有“學唱無腔不是譚(鑫培),題匾無字不是”的說法。現代名人題匾較多的是郭沫若、趙樸初、董壽平、溥杰、啟功。現在保存下來有名的老字號牌匾有:大柵欄“樂家老鋪”為壽鎧所書。“瑞蚨祥鴻記”茶葉店為吳春鴻所書。“稻香村南貨店”為壽石公所書。琉璃廠的“榮寶齋”為陸潤庠所書。“商務印書鋪”為鄭孝胥所書,“韻古齋”古玩鋪為寶熙所書,“中華大藥房”為馮公度所書,“億兆百貨店”為張伯英所書,“靜文齋南紙店”為徐世昌所書。“步瀛齋”鞋店為毛昶熙所書。“西鶴年堂”的匾,相傳是嚴嵩之子嚴世藩所書。“都一處”燒麥館的虎頭牌匾為乾隆所題。
北京的許多老字號牌匾,在“文革”時被砸,有的已失蹤。能保留下來的實在是鳳毛麟角,許多匾額是后來由名人題寫的。
現存的老字號匾額由郭沫若題寫的很多。在當代書法家中,郭老的字堪稱翹楚。郭老題匾從沒收過“潤筆”。他為人比較隨和,有時請他吃頓飯就能討塊“匾”。當然,郭老也看字號的名氣大小,不是隨便亂題。“都一處”的匾出自郭老之手。有一次,郭老和夫人到“都一處”品嘗燒麥,跟經理欒壽山和幾位職工聊起乾隆寫的虎頭匾的故事。欒經理抖了個機靈說,虎頭匾只能掛在店里,我們店門口還缺塊匾。說到這兒,他有意卡了殼。郭老明白了他的意思,爽快地說,我給你們寫吧,不過,我可沒皇上寫得好。沒過幾天,郭老給欒經理打電話,讓他來取字,“都一處”的匾就這么掛出去了。
找名人題匾有講兒
老北京的商家鋪戶拜求名人揮毫題匾幾乎成了風習。從目前保留下來的老字號牌匾來看,幾乎都出自名家之手。當然,其他城市也不例外。我們國家的懸匾之風起源于什么朝代,已無從考證。多數學者認為它的歷史與我國古代建筑中的樓臺亭閣同步。也就是說,當初一般的樓臺亭閣都要配上匾額,以證其名。老式的牌匾通常是長方形,懸掛在門額之上,匾的大小以門面的尺寸而定,不能隨意,太大則透著不諧調,太小又讓人看不清。匾一般以黑漆金字為主,顯得醒目而端莊。老北京講究題匾之人要有一定的身份,或是政界要人,學界巨子;或是名流賢達,書畫才子。當然,找名人題匾,一方面可以借名造勢,提高店鋪的身價;另一方面過去許多名流的字寫得好,他們的書法藝術,能夠增添店鋪的文化韻味,傳之久遠。
早年間,找名流賢達題匾有許多講究。通常是買賣做“火”了,經營的店鋪有特色,名人才會給您賞字。那會兒的名人都拿自己的名聲當回事,知道自己題的匾掛出去等于是自己的臉面。所以,名人也不是亂給字號題匾的,您給多少錢也沒用。因此,當時的人找名家題匾叫“請字”。比如“天源”醬園這個字號最初用的匾是普通人寫的。后來,慈禧太后吃了醬園做的桂花糖熟芥,夸了幾句,這事傳到“天源”掌柜的耳朵里,他便在鋪子里的熟芥瓷壇邊上戳了個小牌,寫著“上用糖熟芥”,一時間成為佳話,掌柜的借機給當朝翰林陸潤庠的府上送去幾壇糖熟芥,這才求得陸翰林題了“天源號”的牌匾。解放以后,“天源”的名氣越來越大,趙樸初、周建人、董壽平等知名人士先后又給“天源”題了匾。
時過境遷,找名人題匾之風依然在京城盛行。不過,有些商家不懂規矩,在店鋪開張之前便先張羅找人題匾。而有的所謂名家也不顧及自己的身份,只要給的錢多,便不吝惜筆墨。這實在是有失“名人”的身份。
◎歡迎參與討論,請在這里發表您的看法、交流您的觀點。